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举办“礼贤人文大讲堂”第七十三讲——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与语言加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07 11:39 来源: 发布人:贾舒文

3月2日,人文社科处主办、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礼贤人文大讲堂”第七十三讲在主教学楼举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范琳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其讲座主题为“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与语言加工研究”。本次讲座由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郭印主持,翻译硕士点的师生聆听讲座。

范琳教授从大脑皮层的构造及其功能出发,详细阐述了大脑皮层的四个主要区域——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它们分别负责运动、听觉、感觉和视觉功能。接着,她引入了与语言加工紧密相关的两个大脑语言区域:Broca语言区和Wernicke语言区。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范琳教授深入解释了Broca语言区受损引发的非流利性失语症,以及Wernicke语言区受损导致的流利性失语症,从而加深了在场师生对语言加工神经机制的理解。

范琳教授着重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三种方法:反应时方法、眼动方法和神经成像方法。她不仅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还为师生推荐了相关的学习书籍和论文,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师生提供了重要学习资源。

范琳教授还结合个人经验,向在场教师分享了撰写高水平项目申报书的要点。她强调,项目申报书应注重逻辑清晰、突出重点,并应展示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她的细致讲解和实用建议,为教师们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范琳教授的博学多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互动环节,范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并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撰稿:徐飞 审核:郭印)

范琳教授简介:范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多语言脑科学语言中心主任,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学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在SCI、SSCI、A&H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多次被认定为国家社科基金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获山东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等12项。

上一篇: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举办第199期 “新论语”讲坛
下一篇:北京外国语大学范琳教授指导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高水平项目申报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