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心理育人”融合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3-12-05 10:54 来源: 发布人:贾舒文

为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以团体心理辅导为抓手,连续组织20期团体心理辅导,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心理育人”融合发展模式,调动各方面育人元素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为学院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等服务,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党建引领,构建心理育人体系

为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学院统筹、分级管理、专业引领、行政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制。学院严格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思想,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团辅主题活动;选拔优秀研究生党员加入到学生团体辅导工作中,通过面试选拔、任职测评等方式选拔优秀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党员纳入“阳光成长营”营长,发挥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心骨、排头兵作用。在团辅活动召开过程中推动工作模式创新,构建形成“党建引领、心理育人”的融合育人模式。

队伍保障,提升心理育人水平

学院有效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资源,专兼职相结合,建立学院心理辅导工作者、党建工作者、心理宣传员、社团志愿者四支队伍,有效解决了“党建引领、心理育人”工作模式中的相关师资队伍匮乏问题。各支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业务培训和专业培训学习,经常性对工作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对日常咨询进行过程督导,实现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开设心声号码等心理健康专项服务热线,随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通过倾听、引导、疏解和排解等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持续护航。一年来,已帮助二百余名同学解决厌学心理、学业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问题,通过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形式,为学生排忧解难,拥抱积极健康的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

注重实践,搭建心理育人平台

学院以心理健康社团为基础,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探索形成“五育+心育”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平台。心理健康社团通过开展“为心赋能、向阳而生”的学生骨干人际交往团辅,让学生骨干学会了如何沟通;开展“为青春蓄电,为成长赋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团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探索;通过心灵邮差、真心话对对碰、你写我说以及心型花画、主题讲座等活动,帮助同学化解心理障碍;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行动,帮助几十名因自制力差而熬夜玩手机造成的身体素质下降、具有偏激等行为的同学重新适应现实生活。

发挥朋辈互助力量,提升心理育人精度

学院本着“朋辈互助,自助助人”的理念,建立和完善了“校-院-班-宿舍”四级工作网络,将心理健康工作三级网络工作模式进一步扩充到四级网络,定期与心理宣传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见面交流。将主教学楼B539教室作为团辅活动室,科学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办“阳光成长营”团体心理辅导,成长营内有朋辈互助、专题讲座、主题集体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学院宣传栏目、动员大会、开展有趣的心理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招募“阳光伙伴”,通过组织心理茶话会、心理互助组等,帮助三百余名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走出心理阴霾;通过心理阳光小队、心理互助组之间组织团建、心灵搭桥等活动,四百余名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反响良好。张同学参加完团辅说:“团辅让我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情景体验中感受到了‘心’的力量”。

下一步,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将继续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心理育人”融合发展模式落地落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为路径,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方面持续规范,挖掘和形成学院特色与成果,不断提升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切实将心理育人工作作为服务学生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撰稿:辛雪梅,张雅宁;审核:卢新明林海涛)

上一篇: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党委召开2023年度党支部书记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
下一篇: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党委组织开展“见证时代发展·感受新区魅力” 主题党日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