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关怀抗战老兵,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文化,7月11日上午,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再次启程,开展抗战老兵寻访活动。
之前我总认为,经历过死亡丛生、血流成河的战场,心境与心态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我好奇,从战场中成功幸存的老兵们,是以怎样的姿态完成转变,又是怎样经历七十年来的峥嵘岁月,和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对于老兵,我们总是带着崇敬的目光。浮现于眼前的总是记忆里的忘我厮杀和经年后的淡泊宁静。他们迈着颤巍巍的步子从共和国的远古走来,扛过枪,打过仗,也受过伤。于他们,血肉模糊的场景倒不算什么。倒是心上的怅惘,是否从未停止流淌?是当年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亦或许只是十年浩劫里于晨风中徐徐前进的乡间小道。
社会实践的同学们来到一所位于郊区的干休所,素雅清静,十分适合高龄的抗战老兵们的晚年休养。干休所的抗战老兵均已步入耄耋之年,他们当中有的病痛缠身长期卧床,由专业人员进行护理;有的老当益壮关注时事,提携后辈发挥余热。本次活动,重点走访了施光华和吴凯两位抗战老兵。
一见面,施老和吴老就和每个人亲切地握手问好。温暖厚重而又布满老茧的手掌,布满斑块、写满风雨的脸庞,直挺的后背,坚毅的目光,革命军人的风采瞬间打动了我们。
如今已96岁的施老腰不弯背不驼,目光矍铄而平静,口齿清晰,声音铿锵有力。“现在不是提倡学校里的同学自主选择课程吗?”没想到施老首先谈起的竟是时事新闻,活到老学到老,在老前辈的身上得到了真正的践行,也激励着作为后辈的我们。紧接着,配合着团队成员在拜读施老作品后精心准备的问题,施老首先讲述少年成长环境促使他加入新四军,积极抗日,接着分享自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参与抗战的经历,然后介绍新四军的作战环境与具体抗战。最后,施老提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的斗争,是文明、仁义之师对待凶残的法西斯军队的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施老娓娓道来,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聆听施老的故事,我们感觉灵魂在净化,精神在升华。
1944年参军、1946年入党的吴凯老兵,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我们走到他面前入座,简单地表明来意后,时光的胶片开始回放。一屋子人的闹腾寒暄随着老人带着浓重的普通话戛然而止,然后我们一起被抽离到老人的冥想盆中。
战场的幕布拉下,客厅里仿佛升起浓浓硝烟。1945山东沂县战役时,他17岁,还没枪高,却随队消灭了一个中队的鬼子。解放战争时,他挺身而出,超越重重火线传达命令,被战友一致评为团结战斗模范。洛阳战役时,他在战场上中炮,髋骨被打穿而当场失去知觉,养伤八月坚持回到战场。而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英勇事迹忽然隐去,老房间的调调和老人沙哑的诉说构成氤氲般的气氛,然后在我的耳旁,那些战友和死亡的记忆忽然凸显出来。随后吴老畅谈今夕,随后谈论对祖国国防事业的看法。我们深切体会革命前辈们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鞠躬尽瘁,殚精竭虑。
此次活动,使团队成员近距离地感受抗战老兵的峥嵘岁月,领会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聆听风云激荡的抗战故事,深化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