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科研分组讲座之六十七:
美国文学狭隘吗?
——主讲人:刘葆花
12月9日(周三)下午2:00,我院翻译小组和文化小组老师在嘉陵江校区主教学楼B205举行了一次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的前半程,刘葆花老师做了题为“美国文学狭隘吗?--为什么美国20年来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的讲座。
讲座中,刘老师结合自己在2015年《译林》第六期发表的翻译文章,从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初衷谈起,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小组常任秘书恩达尔(Horace Engdahl)对美国文学做出的“太孤立,太绝缘”的评价及美国文学界对此番评价的回应。分享了所译文章作者伊兰·斯塔文斯(Ilan Stavans)对近二十年来美国文学作品及美国文学市场的认识。伊兰的观点:“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不是因为诺奖委员会认定它优秀而优秀的。”
“诺奖应该表彰的是有才华的个人,而非国籍。”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角度,启发了老师们对文学价值及文学奖热的更加理性的思考。
感谢刘老师的认真准备和分享!感谢到场老师的积极参与!
(贺小悦供稿)
真实的历史印记与虚幻的社会集体想象
---论《上海女孩》中的美国华人男性形象
——主讲人:孙晓燕
2015年12月9日下午两点我院文化组举办了科研讲座,这次讲座由孙晓燕老师主讲,题目为“真实的历史印记与虚幻的社会集体想象---论《上海女孩》中的美国华人男性形象”。
孙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上海女孩》的主要内容与其作者邝丽莎,继而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上海女孩》中美国华人男性形象的特征和共性展开了分析和探讨。第一、以路老头为代表的封建腐化的道德思想。路老头精明冷酷,封建愚昧,腐化落后,是男权意识的忠实维护者。第二、以山姆和弗恩为代表的沉默软弱的身心意志。山姆胆小懦弱,弗恩不仅无知而且久病缠身。第三、以威尔伯特为代表的孤独无奈的单身社会。威尔伯特默默忍受与中国妻子的多年离别,过着遥遥无期的单身汉生活。第四、以山姆和埃弗雷德为代表的苦难重重的“洗白”之路。他们试图融入主流社会,却被排斥在白人生活圈之外。
讲座深入浅出,既有很高的理论性,也有具体的经验分享。孙老师讲课激情四溢,收放自如,幽默风趣,着实令人钦佩。
(金仙玉 供稿)